《自耶集》 杂篇 | 万道谒玄门

玄态,朦胧态,玄实相交

某个事物对于外界处于不可完整刻画的状态,如是混沌星河一般,外人看不清楚,看不真切,这是第一种玄态。

受众接受对于某个事物的某个描述时不能完全理解所刻画信息的含义,而让自己的感觉处于灵光一闪,抓到一部分,又很明显没有完全把握的状态,这是第二种玄态。

第二种玄态是主观造成的玄态,第一种玄态是客观实际本身的玄态(我不确定是否存在第一种玄态),两种玄态的共同点都是受众处于某种很奇妙的感觉之中。你没有把握所有,但确实把握了一部分,或许是轮廓,或许是痕迹,就像在那个事物周围有一层雾气,它在其中若隐若现,你不断的探寻、观索,想要获得其真相,却发现它就在这种玄态将给你增加了无穷的可能,它好像这个,它又像那个,它既是这样又是那样,给你一点点的引子,你自己就能发挥出各种奇妙的结果来(虽然和其本相不同),比如听歌时我常处于这种玄态之中。有些古风歌词意境很深远,听起来整体会有一种氛围,但是歌词就是听不真切,这时这首歌对我来说它就是一种我不可把握的玄态,我会自己去根据听到的氛围和发音拼歌词,虽然拼得往往和原词不相同,但就是这种玄态让人感觉很奇妙。这首歌于我来说造就了某种环境,歌本身的波动产生出音律、节奏和歌词这些东西来,但在我看去时它就像蒙了一层纱,周围了缠绕着一层雾,我只能朦胧地感受到它波动出来的音律、节奏、气氛和歌词发音这些东西,就是把握不了其真实的本相,而我也能据此发挥自己的想象,给它填合一个核心,这种感觉很奇妙,所以我把它称作玄态。有时候我怀疑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处于这种状态中的,我们不能认识到它的本相,我们所能看到的都是它们透过这层雾波动出来的一些可供表征它们的东西(貌似康德就是这么说de),而其核心我们始终都不知道。

难道我的意思是整个世界都是玄态的?

玄态我也用来形容人处于那种状态时的状态。其实处于玄态时往往能有所得,有所感悟,套用修真里面的概念来说,应该给这种观察,求索包裹起事物本相的玄雾而欲有所得过程和状态起一个更玄学的名字,看玄雾->追玄雾->画玄雾->破玄雾。


镜心之术 I

将心作为一颗种子放在镜子面前,则镜子中就会出现一颗一模一样的种子。如果又将镜子里面的种子视为一个独立之存在呢?那就有了两颗独立的种子。原本镜子只是映照复制而呈现,现在如果镜子里面的种子独立发展又反射到原来的世界中,倒过来促进原来种子的成长,那不就实现了比别人多出一个身体来学习和成长的能力来了。我之所以领悟这镜心之术也是偶然,在悟之世界,我独立为创世者,我可以以此培养自己的王者气概,一代宗师之境界,而通过自己的心把悟之世界的一切感悟都传递到这个现实世界来,虽然我未做过王者,但亦可有王者之气概也。如此使用这镜心之术,虚是实,实是虚,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虚实一体,是謂镜心。


镜心之术 II

本源于核反应系统。在我回忆核反应时想到核反应(我们通常理解上的核反应堆)其实是一生多的一种裂变反应,一旦进入可控的时候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应用,关键是可控,可控就意味着可以按照意愿进行导向。联想《仙逆》中王林拓印战神殿修炼第二分身的时候我冒出了一个可怕的想法:如果精神分裂或人格分裂也处于人为可控条件下进行会怎么样?一般在谈到精神分裂症状时都是指一个人处于精神混乱的状态,人格分裂更是有害健康。但如果可以有计划,有引导的进行专门的修炼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呢?但其实一开始想到这个的时候我内心也是断然否决了这个想法,毕竟想到自己可能完全失去自己,想要拿着自己做实验的事情就算了。而且那时我给这个方法起了名字“人格分裂大法”,也让我觉得这是一个邪教的大法,不适合修炼,搞不好就要走火入魔的(其实我到现在才有点理解武侠小说里面的走火入魔是怎么回事儿,我猜大概也和这个差不多吧),所以就搁置了。直到昨晚才明白,我不但不应该修炼人格分裂大法这种东西,而且这个东西用来修炼几个我,然后把自己搞死这么用的。正确的用法是对境我进行有限意识的定向培养,然后回向到主我过来,不断完善主我,而且始终保持一个清醒的主我,让主我越来越好,越来越强,这才是正道,所以我就从心理上取出对“人格分裂大法”的恐惧和排除,并且也找到了一个很好很合适的名字,“镜心之术”。


科学、玄学与世界之理的关系 01

逻辑依赖于宇宙运行的机理,只要不与逻辑冲突世界就是可能的,科学不直接等价于逻辑,科学只是不与逻辑冲突而已,这个世界不属于科学且不与逻辑冲突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呢,然而这么说有什么意义么?


科学、玄学与世界之理的关系 02

神明:宇宙规律的神性化
[精微与心意通幽]
掌管某某规律的神明诞生了,即该神明有了掌握某种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如掌控万物生长的规律,如秋襄子掌控秋天程度的能力。
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变化过程,有长短的度量,有高下的区别,有富集或分散程度的差异,这一切都可视为某种规律,而在自然而纯粹的心灵中这些变化就如同有一个天然存在的意志在掌管着这件事情、这些东西的轨迹、聚散、出现、消亡的一般,这个意志的神性化即神明。在日本的文化根基中,相信所有的一切都有所皈依,一切都是天地自然的意志的具现,一切事物皆有神明的驻扎,即万物皆是神明身,神明意处即为人。
在那个世界,在东方的世界,我们所见的一切既是科学的规律,也是神明的意志。
[科学之规律,神明之意志]
宇宙是由一个一个层面来组成的,分子之后有原子,原子之后有微子,微子之后有量子。人类已经逐渐尝试在量子层面控制和驱动宇宙了,那么量子之后呢?会不会存在这样一个某层面是意志可控制,意志可驱动,意志可沟通,意志可窥见的,在这个层面上传统的、机械的、宏观控制和驱动方法逐渐失效,而需要另外一种软性的控制和驱动方式,即心意通幽。


科学、玄学与世界之理的关系 03

玄幻或者幻想乡、紫或者梅莉都是真实的吧。
只要符合世界运行的机理就是理所当然的吧,神识是应该有的,境界是应该有的,神明也是理所应当的,功法、心境、精微皆在此间世界。玄学是一门真正难懂的大学问。虽然现下人类将自己不能理解或者暂时不能制造、不懂如何解构其原理的东西称作不科学,但不科学的思想恰恰走得更远,更优雅和谐,因为其根本,玄幻或者科幻,都没有违背世界运行的机理,所有的巧合都可以解释,当无法解释时不需要解释。世界之理并未被为违背,反而因为它们刚好遵循着世界之理,所以玄幻的世界才看起来那么有理有据,有迹可循,有体系,有派别,甚至需要辩驳论证,甚至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获得在那个世界中一样的感受,相互佐证。大概这世界真的有修道这回事情吧,如果世界之理没有被违背的话。


科学、玄学与世界之理的关系 04

玄学(修道)和科学是人类探索世界之理的两种基本方式。
这两种方式并不是等科学发展起来才出现的,它们一直伴随着人类,从远古,从远古的远古,那时它们就并存着,那时它们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方式,一种在身心感受,一者在事实符合人类已经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物理逻辑。后来的历史中,也从来没有一种方式消亡殆尽,就算期间一者可以声势浩大,就算其中一种完全消失,或者更严重——两者的位置被愚昧、迷信、强权所代替,那也没有关系。我确信它们不会消失,也不会真正的消亡,因为它们就是人类自身的本性之一。只要人类自身在,它们便在。所以,中国古代没有科学,这种说法我完全没有相信的必要,其时我们的科学或许很弱,但我必信其有;说西方无人懂得玄学,我也是不信的,它们的神秘学,神学可是很发达呢!这样的宝藏就算失落,只要不是无迹可寻,后世总有才俊可以从新拾起,再发扬光大。
也许,庸人会盲目信其一而排斥另一个,但我信真正的大圣大贤,大科学家绝对不会只有如此见识,听说牛顿晚年研究神学去了,爱因斯坦喜欢拉小提琴找灵感,孔子曾醉心算术,证明了勾股定理(当然这是我自己杜撰的),老子年轻时也喜欢穿着白大褂摆弄他那些瓶瓶罐罐,借着月光做些化学实验(杜撰这段真舒服,就像亲眼见过一样,老子做化学实验,想着很有趣啊)……哈哈哈
所以,玄学一直在,一直如同科学一般发展着。有些时候,有些时代科学式微,比如玄幻小说中就几乎没有科学存在的必要,玄学呈碾压之势,在真实的世界中,比如魏晋,比如西方的中世纪。两者发展中的碰撞,甚至相互挤压、倾扎,这都没什么。这些只是我突然明悟的一些事情,我读书太少,见识尚浅,先贤们应当有人做过相同的论述了,但我不知道去什么地方找到这样的资料。果然,书到用时方恨少(还是要多读书啊)。所以,今天我记下来了这段废话。
还有什么可困惑的呢?无论学文还是学理,无论修的是玄学还是科学,心中最初想要明悟的不就是那最后的世界之理么?好好学习吧,无论是科学还是玄学。六年困惑,想要调合玄学和科学,却失败了,却败得高兴,两者本是一体两面,根本不需要调合,自己却多生事端,浪费了许多生命。但得此明悟,终究还是得了,赢了,成了,从此无心结了。
由于我没有传统意思上的老师,也没有什么师承,全靠自己随缘感悟,如果这一辈子修道有什么愿望的话:那就〈叩玄门而自成一宗〉,让玄学如同科学那样发扬光大吧。


科学、玄学与世界之理的关系 05

我所说的玄学并不是魏晋玄学的清谈、五石散或者佛家三十三层天、地狱、六道轮回转生那种东西,玄学和科学作为探知世界的两种方式,一切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玄学的研究对象,只是玄学是以科学之外的角度和方法来认知和研究这些对象,即一切不违背世界之理的东西都是玄学的研究对象。甚至有些惊奇的是,科学是不直接研究某些东西的,比如心境、比如意境、比如天人感应、比如灵感、天赋、意志、命运、感情等等,在这些方面玄学比科学来得顺手好用。科学与玄学之间应该两把长短尺相辅相成的关系,期望科学能全面探知世界之理,解决所有问题的希望很渺茫,两种东西谁简单实用就用谁。科学与玄学必然有交叉的地方,但它们的确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名词的境界线会交叉,但在更高层面也许可以统一两者),这和两个学科之间有交叉是一样的道理,但它们的确是两个独立的学科。科学和玄学最终应该会融合为一种统一的东西,我不知道这种东西是什么,也找不到合适的名字来称呼它,也许它本身就是世界之理吧,也许像老子那样可以姑且称之为“道”。我现在突然有了更深一层的明悟,如果科学与玄学本来就是融合在一起的,那其实这个世界几乎全是庸人(这么看来,至少我自己是)!但这么说也不太好,人非圣贤,不经不历,就能明白天地至理,岂非异类。想来这也是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玄学和科学在最初远古时必然是统一的,不分的,先民用的时候那里有什么狗屁的玄学科学之争,他们直接用的就是“道”,后来民智渐开,科学与玄学开始分流,各自发展,甚至隐隐对抗,打压,诋毁,千千万万年最后终归还是要融合成为本来的样子。分了再合,这过程很重要。大概先民们就是所谓“大智若愚”的典型吧。


科学、玄学与世界之理的关系 06

玄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意、形、神、势、气、命、运、情、心、色、位、风格……〉
大小玄学问题?
〈我预见到由于所选取的研究对象本身在世界结构中所处的层次、世界观、方法论的殊异,玄学本身会如同佛教分化为大乘与小乘两门。实际上这不是什么问题,也不应该害怕,这说明了玄学内部是有良好的层次结构的,大的解决大的问题,小的解决具体层面的问题,这很好。〉
玄学研究近乎修道,那么短短人世,如何修道?修道能获得什么?总不能学葛洪炼丹嗑药吧?
〈心、意是根本,修道能获得,也是唯一应该获得的是对世界之理的理解〉
在“《你为什么要读读儒道释》和学《妙法莲华经》一点感悟”这篇中我从一些侧面来说明了儒道释存在的价值,以及一些关于修行和教派、戒律、世界本源(现在我换了个说法,叫世界之理了)的论说,但那篇文章中没有说到科学与世界的关系,科学与儒道释的关系,现在,这篇《科学、玄学与世界之理》算是其后续和补充吧!虽然还没有完全理清科学与玄学之间的关系,但定位好了科学与世界之理的关系:科学不是世界之理,只是没有错的很离谱,刚好在人类感观到的世界里够用而已(现在的温度是多少?是27.5,也是27.53,也是27.537,科学错了么?没有错,只是没有错得离谱。确切的温度是无法测算的,因为精度无限大,但人类并不需要那个完全正确的温度,只要没有错得那么离谱,把27.5搞成了26.3或者28.4,那就对了。你看,错和对并不那么绝对,这是不是很玄学?其次,你能否试着丈量一下你到底有多喜欢你最喜欢的人?能不能定量或者定性分析?能不能使用实验组对比方法来做研究?);这次也定好了玄学的地位,那是和科学同一样地位,是认知世界之理的两种基本方式,各自独立却又相互交叉。也大概确认了玄学的起源和发展史,以及玄学作为一门学科最为基础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不是修道,胜似修道)。


从数学本源说起

仙逆中修真境界有说:

修真第四步为踏天之道:跃出道这个境界,另辟蹊径的,就是踏天境。与彼岸不同,那向外无限扩张的道,是彼岸的道无涯!向内,不断地寻求道的根源,则是彼岸的道源!

在阅读了 G.J Chaitin的 《A Centry of Controversy over the Foundations of Mathematics》之后,我感受到了一种来自心底的震撼。我感受到数学同样是那种具有道无涯和道源两种方向的东西。自Hilbert引入形式化公理系统试图将整个数学归结为一组基本公理开始,人类开启了探寻数学的本源是什么的道路。这种道路是向内的,不断的压缩,不断的深入探求数学的根源,这与修真第四步何其相识。虽然Hilbert的想法被证明是不可行的,但这形式化公理方法仍然成为研究数学根本的基本方法。从这些公理系统定义的Foundation开始,数学开始向外繁荣,无限的扩张到宇宙的每一个细小的角落中,这又与彼岸道无涯何其相识。数学就像是一条奔流着的河流,向外的一段是无限的,向内的一段是压缩的。然而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证明了向内的数学本源似乎存在着人类不可认知的东西,而向外的道无涯又哪里有什么尽头,每一个数学分支都有无穷无尽可以研究的问题。人类似乎只能在这个宇宙这条河流的中部苟且的生存着,不管是向前或是向后都存在着难以突破的限制。是不断向前而迷失在道无涯的无限之中,亦或是直接面对来自哥德尔不完备性,海森堡不确定性对人类无知的嘲弄呢?或许宇宙本身也只有在道源的不确定性与道无涯的无限发散的某个区间才有存在的意义吧。人类亦是如此渺小。也许有一天人类突破了道源的不确定性之后会突然发现自己在哪之外并不存在任何意义,那么人类是否是能坦然接受自己,并回归到自己所属于的世界——这个被不确定性所包裹,在其内部才具有确定性意义的世界呢?

为什么似乎所有的理论都指向了同一种本源呢?为什么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有很多种合理的解释呢?

Ans: 实际上,只要作家真实合理的刻画了事件,那么这些作品就如同真实的世界一样相互关联,其所有的可能的意义都被包裹进作品之中了。如同真实的世界一样,每个人都能从一个事件中看到属于自己的不同的意义。因之,只要作品与真实世界保持足够的相似就真正的具有多种合理解释的可能性空间,而不管作品是现实主义的,还是超现实主义的,玄幻的,科幻的,浪漫主义的,它们都具有真实世界的同样的意义。更深一层的说只要事物之间其内在是同构的,是对偶的,那么它们肯定会指向某些相同的东西。因为这个世界所有的理论都来源这个世界,并且和这个世界是同构的,所以最终所有的理论都将指向它们共同所有的东西,即道无涯和道源。在此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似,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相似,相似与相似之间的相似,都只是一步一步导向最终本源的道路。所以,想要做出真正优秀的作品,只要保持与真实的世界一样就好了,其意义将比个人所能体会的和最初赋予作品的要丰富的多。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本身远不能发掘出作品本身所有的意义,而只能表达和揭示其中一部分的意义。因之,整个世界都是朦胧的。每一个字符、句子、文章都有七种朦胧的含义,它们都是玄态的。在我的笔记中经常有看似毫无意义的词组,我只有限地发现了它们意义中的一部分,而它们已被我发现的美和那些未知的玄态正是驱动我努力在每一个瞬间都记录下它们动力。